2018年4月20日,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召开《北极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挑战》研讨会,邀请美国DMAR 海洋工程公司研发经理屈衍博士作主题报告。屈衍博士曾在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、加拿大海洋工程技术咨询公司从事极地冰区海洋工程设计研发工作,积累了多年极地冰区工程荷载及结构设计研发经验。来自海洋装备战略院、土木系、船舶系等十几位科研人员参加研讨。
随着北极海冰消融加入,北极油气开发成本逐渐降低,吸引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。风电、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储存技术仍需努力突破,油气资源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是主要能源。为化解全球的能源紧缺局面,北极油气开发必将吸引更多关注。美国页岩气可采储量逐渐下降,特朗普政府鼓励开采北极近海石油天然气,缓解阿拉斯加油气产量持续下滑局面。俄罗斯北极陆架区油气储量约占北极已探明资源量的2/3,俄罗斯政府已将北极陆架区域视为“主要战略资源基地”。但是由于美国及北约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,俄罗斯开发北极油气的资金、技术、装备等处处受到制约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积极参加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、开发与运输将大有可为,通过股权投资、装备供给、技术输出等途径,为北极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。
北极油气开发风险高、投资大、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大。受海冰影响,北极有效作业时间仅有2-3个月,还不断遭受浮冰以及冰山碰撞,某些冰山高度达到20-30米。海冰复杂多变、极寒浓雾、远离保障基地等是北极油气开发必须要克服的不利条件。北极油气开发平台包括半潜式、坐底式、混凝土重力式、人工岛等形式,平台研发设计技术长期垄断在美国、加拿大、芬兰、俄罗斯等。我国在北极油气装备设计建造领域涉及较少,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经验积累主要在渤海湾的当年薄冰区。为跻身于北极油气开发行列,我国对极地油气勘探、钻井、生产、运输等装备研发设计具有强烈需求,带动船舶工业的科技创新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